在皖南青山綠水的懷抱中,九華山下秋浦河畔,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正在上演。當李白筆下的“千千石楠樹,萬萬女貞林”與新時代農民的詩稿相遇,安徽省池州市這座“中國第一詩城”,正以文化為筆,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揮毫潑墨。
“詩河”喚醒千年文脈
池州素有“千載詩人地”之稱,李白、杜牧、蘇軾等歷代文人曾在此留下大量詩篇。杜牧的《清明》中“借問酒家何處有,牧童遙指杏花村”更讓池州杏花村成為中華詩詞的經典意象。這種詩歌傳統為個人空間農民詩會提供了天然的土壤;池州境內秋浦河被譽為“流淌著詩的河”,僅李白便留下《秋浦歌十七首》等名作;杏花村作為“天下第一詩村”,既是地理標識,也是情感寄托,契合詩會“以詩為媒”的宗旨。
池州的文化覺醒始于對詩城基因的深度解碼。“讓古詩從課本里‘走’出來,變成可觸可感的鄉村記憶。”2012年3月,為繼續唱響“千古杏花村”的文化品牌,池州市委、市政府決定成立池州杏花村文化旅游區建設指揮部,拉開復建杏花村的大幕。2013年5月,作為貴池區政府的派出機構,池州杏花村文化旅游區管委會正式成立,并正式接手杏花村文化旅游區的建設和管理事務。如今,“一河秋浦水,十里杏花村”的詩意景觀已初步顯現,杏花村也已成為貴池乃至池州文化旅游的一張“黃金名片”。春看杏、夏賞荷、秋觀葉、冬尋梅……杏花村已成為周邊游客必到的打卡點。
煥發鄉風鄉蘊時代光彩,“詩出池州”賦能鄉村文化振興。以詩言志、以詩寄情、以詩興業,以詩歌為載體,打造鄉村亮麗名片,助力產業提質增效。池州連續兩年作為中國農民詩會主會場,與其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標桿作用密切相關。池州近年提出“山水池州·宜居宜業和美鄉村”建設目標,成為“三產融合”典范;詩會通過“農民寫、寫農民”的原創作品征集,激活農民主體性,如“田鼠大嬸”的詩畫作品登上舞臺,彰顯新時代農民的文化自信。
非遺活態傳承密碼
近日,在蒼莽山野的徽派建筑群落里,伴隨渾樸拙怪的戲劇動作,一聲聲夾雜著山歌、號子等方言土調的儺戲唱腔九宮格響起,山野樂舞、古老禮儀,結合劇情、特效、武術,展現奇異而富有魅力的文化符號,吸引了全場觀眾的目光,將文化活動氛圍推向了高潮。
位于貴池區馬衙街道的國家AAAA級景區——九華天池的入口處,一座投共享空間資1.5億元、占地170余畝的“儺仙鎮”,去年一經推出,很快就火爆“出圈”。“儺仙鎮”引進浙江象山影視城專業編導團隊,以池州儺戲代表性劇目《打赤鳥》為素材,保留原本劇種風格,優化運用聲、光、電等情景裝置藝術與舞臺技術,打造核心項目實景劇《儺王傳奇》,向游客呈現一出精彩的儺王故事。
記者行走在“儺仙鎮”里,紅燈籠、石板路、青瓦石墻,古色古香,融匯古徽派建筑風格的小鎮里,儺戲“老把式”在和新業態、新潮流的碰撞中,解鎖全新的打開方式。小鎮以“儺”元素為核心,以“仙俠”為主題,景區內的演員、店鋪員工等都化身為NPC(非玩家角色),與游客進行互動,或表演儺戲片段,或講述儺文化的故事。貫穿景區內容的NPC體驗活動全鏈條,推動實景演藝、民宿休閑、商業消費等業態沉浸式互動,讓游客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深入了解池州儺文化。
池州儺戲是我國在演出形式、劇目、唱腔、面具、服飾、道具等方面保存最完整、發端最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,其古樸淳厚的魅力直抵人心,被譽為戲曲活化石。池州儺戲被列入國家級首批非遺名錄,貴池區被命名為“中國儺文化之鄉”。
隨著時代的前行,傳統文化的生態環境和儺戲活動的時租空間文化土壤,都在不同程度地發生變化。“將儺戲元素融入旅游業態,利用文旅產分享業讓儺戲‘活起來’,有了產業更能引導年輕人留下來,有利于尋找更多接班人。”池州市級非遺傳承人劉當明說。
點燈、儺游快閃、儺王傳奇等精彩的儺戲表演,讓“儺仙鎮”成為夜游文旅新地標。文旅融合營造“中式浪漫”,中華傳統文化以更年輕態的方式融入人們的生活中。池州豐富的非遺文化和農旅資源為詩會注入鮮活的地方特色。
文化賦能的產業方程式
在陵陽鎮“天下糧倉”景區,非遺傳承人陳芳芳的米塑工作坊里,游客們正將稻米塑成鄉村振興主題微雕。“以前覺得老手藝沒出路,現在靠米塑直播每月能賺2萬多元。”她笑著說,霄坑村的茶山云霧中,歸鄉的青年人正在忙碌打理即將開采的茶園。這個曾因交通閉塞致貧的山村,如今用“文化+科技”重構茶產業:在石臺縣慢莊民宿集群,上海客商趙先生邊品富硒茶邊修改方案。“這里能找到城市稀缺的創作靈感。”他說。而村民丁成旺的轉變更具深意:從外出務工到返鄉經營四間民宿,年收入實現了翻幾番。
家教池州儺戲、青陽古腔、石臺民歌、東至花燈、東流古鎮、南溪古寨、孝肅老街、九華佛樂、青山廟會……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通過文化增值、跨界融合散發出新的光芒,涵養了新時代鄉村文明,也通過農文旅融合鼓起了村民口袋。2024年,全市鄉村文化旅游接待游客1967萬人次,同比增長10.7%,實現營收52.2億元,同比增長12.1%,帶動農副產品銷售14.4億元、農民就業3.5萬人。
詩歌助力,夢想啟航。“五湖四海皆春色,萬水千山盡得輝。”池州市新農人代表宋淑英以一副春聯,開啟自己返鄉創業、帶領村民一起種植中藥材,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故事。“作為新農人,我們不僅繼承了傳統農業的智慧和經驗,更融入了現代科技、創新思維和市場理念。我們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民,而是手握科技、心懷夢想的新時代農業先鋒。”宋淑英自豪地說:“讓我們用詩歌點亮鄉村振興之路,用詩歌譜寫新時代的田園牧歌!”
文化興,產業旺。借力鄉村文化振興,池州市推深做實農業產業化“1+3+6+N”提升行動,強化龍頭企業“內培外引”,2024年,池州市綠色食品全產業鏈產值達435.6億元、同比增長16.35%;其中,九華黃精、池州鱖魚、富硒農產品三大主導產業產值120億元,同比增長50%。
當秋浦河的水繼續載著詩篇流淌,這座千年詩城的鄉村振興故事,正翻開更具想象力的篇章。“我們要讓每家教場地個村莊都成為駐留鄉愁的‘文化芯片’。”池州市委相關負責人表示,該市上下始終牢記“國之大者”,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,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,2024年糧食產量實現“二十一連豐”,規上農產品加工產值增長10.5%、增速位居全省第1位,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%、增速位居全省第3位。農業強、農村美、農民富的美好愿景正在池州大地照進現實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