摸清文物家底,守護汗青根脈。經國務院同一安排,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于2023年11月至2026年6月分三階段停止。當下,各地文博任務者正以義不容辭的任務感,以縣域為基礎單位,身臨野外一線,實地展開文物普查。
“一身詩意千尋瀑,萬前人間四月天。”本年是建筑學家兼詩人、工藝design師林徽因(1904—1955)生日120周年。回看上世紀30年月,江山破裂,烽火紛飛,林徽因與梁思成等中公營造學社的晚期成員,踏青山,走鄉野,不辭辛苦,不畏艱險,努力于文物古建筑的考核、查詢拜訪和研討,默默書寫著對中國傳統文明的酷愛、苦守與傳承。林徽因昔時為中國古建筑研討與維護所歷經的傳奇舊事,時至本日猶讓我們無窮感念和深深敬佩。
1934年8月,林徽因在汾陽縣小相村靈巖寺瞻仰鐵佛。
1934年,林徽因在陜西耀縣(今銅川市耀州區)古城墻外花海中留影。
1937年,林徽因在藥王山測繪摩崖石刻造像。
1937年6月,林徽因在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年夜殿瞻仰唐代佛像。
1936年6月,林徽因在滋陽(今濟寧兗州)興隆寺塔測繪查詢拜訪。
不願與千年晉祠當面錯過
山西汗青長久,人文殘暴,素有“中國現代建筑寶庫”的佳譽。1933年至1937年,林徽因曾三次赴山西,先后考核、查詢拜訪年夜同古建筑和云岡石窟、太原晉祠、五臺山佛光寺等奇跡。
1934年8月上旬,林徽因、梁思成應美國伴侶費正清、費慰梅佳耦約請,赴山西汾陽城外的峪道河避暑,這是林徽因第二次赴山西。其間,四人以汾陽峪道河為原點,結伴考核了汾河道域太原、文水、汾陽、孝義、介休、靈石、霍縣和趙城等縣40余處古建筑。
前去汾陽縣小相村靈巖寺途中,適逢年夜雨,本來的土路一會兒變得泥濘不勝,坎坷難行,只能改乘騾車。林徽因在查詢拜訪、測繪中,重要承當測量建筑和抄寫碑文,梁思成擔任攝影并做記載,費正清佳耦則協助共同。費慰梅在《林徽因與梁思成》一書中回想:“菲莉斯(林徽因的英文名)穿戴白褲子,藍襯衫,與穿戴卡其布的思成比擬更顯得清新整潔。每到一座古剎,思成便用他的萊卡拍照機從各個方位把它拍攝上去,我們則輔助菲莉斯停止丈量,并按比例畫圖,任務往往需求整整一天,只是午時暫停上去吃一頓野餐。”
那時,梁思成拍攝了一幀極富詩意的照片:已是遺墟的靈巖寺瓦礫土丘,劫奪一空,但還保存明正德年間鍛造的五尊鐵佛,東首一尊低首垂注、哀憐眷顧,體態嬌小的林徽因右手執筆,輕撫著露天盤坐的鐵佛,同時神色忠誠地仰首注視,仿佛彼此正專心交通著什么……正如后來一位詩人所寫的:“你有低眉慈善,我自溫婉無語,靜默恰似對話,凝睇已然千古。”
林徽因和梁思成久聞晉祠年夜名,但一開端他們并沒有看望晉祠的打算。由於依據經歷,越是勝景奇跡,經后世重建、改建的能夠性越年夜,原有的建筑不太能夠保留上去,所以他們對“勝景”老是敬而遠之。但是,從太原動身往汾陽時,在波動的car 上,林徽因透過車窗,遠了望見太原城外晉祠正殿的魁梧側影,這驚鴻一瞥,讓她年夜為驚嘆。晉祠雖成勝景,但還是奇跡,他們決議前往時,無論若何必需考核一番。
一個月后,林徽因、梁思成離別費氏佳耦,從汾陽前往太原路過晉祠,決然走下擠得水泄欠亨的公共car ,拖著繁重的行李,決議勾留半日,對心中揮之不往、“無論若何不願當面錯過”的晉祠停止初步考核。
晉祠位于太原東北懸甕山東側,是我國現存殿堂樓閣、亭臺軒榭俱全的最陳瑜伽教室舊的祠廟建筑群,最有名的建筑圣母殿,建于北宋承平興國九年(984年),崇寧元年(1102年)重建,年夜殿周圍圍廊,前廊寬闊,是古建筑中“副階周匝”的最早實例;斗拱彩畫,與《營建法度》中“五彩遍裝”的記錄高度類似;殿前8條木雕盤龍,是唐宋古建筑中僅存的實例;殿內43尊宋代彩塑,圣母居中而坐,神志莊重,雍容華貴。在晉祠,林徽因和梁思成戀戀不捨,時而立足欣賞,時而攝影記載,面前的一切讓他們深深沉醉……
此次野外查詢拜訪正值仲夏,氣象酷熱,林徽因戴著西式太陽帽,踩著泥濘、坐著騾車,渡水跋山,風塵波動,為把握第一手實例測繪材料,她奔忙在山村鄉野,絕不介懷山谷的野風、頂頭的驕陽,以及精緻的食品,甚至與蚊蠅跳蚤為伍,備嘗艱苦,飽受疲困。但是,每一次在人跡罕至的處所發明古建筑遺存,看到“藝術和人文景物的美的顏色”及精妙奇異的結構,老是讓她疲憊頓消,有如孩子般快活。
林徽因徜徉于古寺塔林,傾聽金口木舌;流連于樓臺亭閣,感悟古建神韻,一如她在《山西通訊》(1934年8月25日天津《至公報》文藝副刊第96期)中所寫的:山西的“天是通明的藍,白云更活動得使人可以忘卻良多的事……更不消說到那山山川水,小碉堡,村,反應著落日的一角廟,一座塔!景物是美獲得處使人心慌肉痛”。她以詩意的說話刻畫晉汾之行:“我們由於看望奇跡走了很多路;在各種情況之下感歎到古今榮枯。在草叢里讀碑碣,在磚堆中心偶爾碰著菩薩的一只手一個淺笑,都是可以衝動起一些不服常的感到來的……由北平城里來的我們,東了解一下狀況,西逛逛,落日背在背上,真和失落在另一個世界里一樣!”
陜西耀縣城墻外的綽約風度
1934年和1937年,林徽因兩次赴陜西考核文物古建筑,兩度抵達耀縣(今銅川市耀州區),查詢拜訪、測繪古城墻和摩崖石刻造像,為后來藥王山“耀州碑林”的樹立,做出了不成磨滅的進獻。
1934年夏,梁思成、林徽因完成山西汾河道域的寺廟奇跡的考核后,度過黃河中轉陜西,對西安、寶雞、銅川、延安等地的古建筑睜開查詢拜訪,耀縣是此番考核的重點地域。講座場地
耀縣地處渭北高原南緣,周、秦、漢、唐時代,就共享會議室已是關中通往陜北的自然門戶。耀縣古城範圍恢弘,素有“北山鎖鑰”“關輔襟喉”之譽,城內有四門,分辨建有城門樓,城內巷道縱橫,建筑林立。在耀縣,林徽因走遍城鄉,找尋有價值的古建筑,側重考核了阿誰年月中國遺存最陳舊的城墻之一——始建于隋唐時代的耀縣古城墻。
那時,耀縣城內碑石橫街,石刻石雕或陳于腳下,或閑置門旁,狼藉不勝,此中不乏北魏、西魏、北周、隋、唐遺像碑等罕見珍品,如《魏文朗造像碑》《姚伯多兄弟造像碑》《仇臣生造像碑》《青龍魏碑》等。目擊這些雕鑿優美的石刻,林徽因喜不自禁,當即著手測繪和收拾。依據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提出,1936年10月,時任公民當局耀縣捍衛團副團長雷天一動員大眾彙集造像、石碑,共征得60余通,后來將它們移往藥王山,成為陜西僅次于西安碑林的文明珍寶。
林徽因在耀縣罕有地為本身留下了一張漂亮的“景致照”。古城墻下,夕陽西照,輕風漸漸,林徽因站在年夜片花叢的一側,容顏英俊,身姿輕巧,右手拿著一頂帽子,左臂輕輕曲折,臂下夾著測畫圖,氣質優雅,笑意嫣然,眼神中流露著果斷和溫順,笑臉里吐露出自負和親熱,與怒放的花朵相映生輝。她的身后是陳舊而厚重的城墻,腳下是殘暴怒放的花海。這張風度綽約的照片,同時成為展示耀縣古城墻舊日宏偉氣象的視覺圖像而彌足可貴。
1937年5月,應公民當局西安行營主任顧祝同約請,梁思成、林徽因赴西安掌管小雁塔的維護修繕計劃,同時design西安碑林的展陳,順路考核了西安、長安、臨潼、戶縣等地的古建筑,應用此次機遇,他們還往了北部的耀縣、澄城、韓城、朝邑。林徽因再次前去耀縣,復查3年前提出搜集、規整碑林的情形,同時對藥王山摩崖石刻造像及其周邊人文奇跡展開考核,尤其是對每一尊摩崖造像,她都親身停止了丈量、攝影、斷代,并做下具體記載。
藥王山位于耀縣舊城東1.5公里處,海拔812米,汗青長久,風景清幽。唐代稱磐玉山,由5個小山嶽構成,故宋至明代被稱為五臺山;又因唐代醫學家、“藥王”孫思邈曾持久隱居于此而得名藥王山。藥王山摩崖石刻重要分布于山之西北隅,位于太玄洞東約150米處工具長21米、高5米的崖面之上,始鑿于北朝時代,隋唐兩代建有寶云寺,又廣開造像,此中一處隋唐石窟內,共有40余尊造像,保留基礎無缺,年夜的高至丈余,小的矮不盈尺,雕工巧膩,線條流利,形神兼備。
藥王山摩崖造像西邊第七窟內的圓雕坐佛,體量宏大,通高4.06米,法相肅靜嚴厲,凝目平視,項飾寶鏡蓮斑紋瓔珞,衣衫超脫,紋飾優美,雙手十指穿插,掌心向上,雙腿盤曲。在碩年夜的佛身映托下,林徽因纖柔的身子正攀爬于梯子上,左手拉尺,右手握筆,凝思屏息地測繪并垂頭記載……梁思成恰如其分地捕獲下這個剎時,將這一動聽的場景定格在后人的面前。
上世紀30年月,林徽因兩度赴耀縣,皆下榻于城內西倉巷11號。這里底本是晚清時代的一處三進式四合院平易近居,主屋為硬山雙坡頂兩層樓,坐東朝西,南北四間配房對稱而立。全部天井磚木混雜構造,雕梁畫棟,清幽高雅,具有濃烈的耀縣作風,今朝保存下一進與三進。
歲月流淌,90個年齡曩昔,耀縣的古城墻已蕩然無存,所幸林徽因昔時長久棲身過的平易近居還在。2015年,全體補葺一新的西倉巷11號,以“林徽因舊居”的稱號對外開放,外部布置“林徽因留念館”,密意記敘著耀州國民對林徽因的無盡懷念和感恩。
齊魯年夜地 一路行吟
1936年6月下旬,林徽因與丈夫梁思成應時任山東省教導廳長何思源約請,和同是建筑學家的劉敦楨,及兩位助手麥儼增、莫宗江,特地前去山東,展開野外古建筑查詢拜訪、測繪。他們沿膠濟鐵路,由濟南一路向東,對山東11個縣的百余座古建筑停止詳盡考核、查詢拜訪、測繪,為后人留下了極為可貴的研討材料。
抵達濟南后,林徽因和梁思成頂著驕陽,從火車站徑往歷城柳埠鎮的神通寺四門塔(現為全國重點文物維護單元),七八十里的旅程,走了一成天。神通寺墓塔周遭荒草叢生,混亂不勝,他們掉臂旅途勞頓,清算雜物,睜開實地丈量。
從梁思成拍攝的一張照片中可以發明,昔時四門塔塔身已有裂紋,塔頂覆滿雜草,林徽因小樹屋頭戴涼帽,白色短袖衫束于腰間,腳踩塔基邊沿,手扶塔身,拿著尺子細致測繪……塔下碎石遍地,地勢凹凸不服。但是,四門塔的奇特之美,令他們贊嘆不已。四門塔通體由宏大的青石砌成,立體呈正方形,四面各開一個拱門,中立方墩,墩四面各坐一像,塔身單層,樸素無華,頂端是一個門路形的金字塔,下面籠罩一個減少的印度窣堵坡款式尖頂。四門塔是我國迄今保留最完全的單層亭閣式佛塔,也是國際現存最陳舊的、獨一的隋代石塔,有“中國第一石塔”之譽。神通寺四門塔無疑是此次古建筑查詢拜訪的最年夜發明,那時拍下的照片,為我們清楚地定格下了恒久的口角記憶。
在擁稀有千年汗青的魯東北小城兗州,林徽因等還發明了一座千年古塔——位于興隆寺內的興隆塔,形制奇異,立體八棱,高54米,共13層,各層皆于西北東南四正面設門,其余四面浮雕假窗,下部7層較年夜,繞以石欄,第8層向上塔身陡然遞縮。林徽因登上興隆塔測繪時,梁思成又為她留下了幾幀漂亮的剪影,此中一張只見她側身坐在第7層的南門洞中,拱門之下,她頭戴寬檐圓帽,倚墻屈膝而坐,膝上展著紙張,正聚精會神地書寫著,苦累中盡顯優雅……
20世紀30年月的中國多災、貧窮、落后,此次野外查詢拜訪時價初夏,氣象酷熱,並且林徽因的肺結核病初愈,他們奔走風塵,或搭乘搭座火車、獨輪車、木輪馬車,或騎驢、騎馬,或步行,艱難備嘗,好像林徽因給梁思莊的信中所寫的:“每往一處都是汗如雨下的跋涉,走路任務的時辰又老是早八至晚六最熱的時光里。這三天來可真真累得不亦樂乎。吃得也欠好,天太熱也吃不年夜下。是以各種,我們比上禮拜的精力差多了。”“成天被跳蚤咬得慌,坐在三等火車中又欠好意思伸手在身上遍地亂抓,成果滿身是包!”更不要說一路還有匪賊出沒、擄掠,人身平安也不克不及包管。助手莫宗江曾如許描寫林徽因餐與加入測繪時的情形:“更寶貴的是林師長教師,看上往那么弱不由風的男子,但老是爬梁上柱,但凡男人能上往的處所,她就準能上得往。”
兩個多禮拜的考核,固然路途艱苦,但是,新的發明老是讓他們樂此不疲,忘記了已經的磨難。林徽因詩意慧心,在齊魯年夜地“腳上風起”,將一路的艱巨與坎坷化作一行行漂亮的詩句:“我卷起一個累贅走/過一個山坡子松/又走過一個小山門/在凌晨最早的一陣風中/我心里沒有抱怨,人或是神/天底下的煩心傷腦,連我的/攏總/像已交給誰往……/後面天空/山中水那樣清/山前橋那么白凈/我不了解造物者認不認得/本身丹青/鄉間人的斗笠,芒鞋/鄉間人的性格。”
這首題為《旅途中》(初刊于1936年12月《詩刊》第3期),寫于“暑中在山東鄉下步行二十五年夏”的詩作,可謂林徽因查詢拜訪、測繪古建筑的真正的寫照。
終于發明唐代木構建筑佛光寺
1937年6月,林徽因第三次赴山西查詢拜訪古建筑。這一次,她與梁思成、莫宗江、紀玉堂等人直奔五臺山,專為探尋夢牽魂縈的唐代木構建筑。
早在此前,japan(日本)建筑學界代表人物伊東忠太傲慢地表現:中國曾經不存在唐代及其以前的木構建筑,要看如許的什物,只能到japan(日本)的奈良和京都往。1933年,林徽因第一次考核山西時,曾不無遺憾地感嘆:“此刻唐代木構在國際還沒有找到一個!”但是,她和梁思成一直深信,在中國的某個角落,必定有尚未被發明的唐代木構建筑的存在。此后,梁思成在英國人伯希和寫的《敦煌石窟圖錄》一書中,發明第61窟壁畫《五臺山圖》“年夜佛光之寺”下面,標注著“唐代”二字;并在北平藏書樓的《清冷山志》中,查閱到佛光寺建于唐代簡直鑿記錄。他和林徽因決議到佛光寺一探討竟。
佛光寺不在五臺山的中間區域,路況非常未便,林徽因一行先坐火車,后乘car ,再騎毛騾,幾經輾轉,最后拉著毛騾,步行前去五臺縣佛光寺。山路坎坷不服,沿著山崖,他們步步心驚膽戰。兩天后,林徽因遠遠看到佛光寺聳立在一個叫作豆村的小山村,高興得心怦怦直跳。佛光寺三面群山圍繞,西面地勢坦蕩,年夜殿貌似平常,亦不高峻,卻沒有任何重建重建的陳跡,出檐的深遠、斗拱的碩年夜、柱頭的卷剎、門窗的精致,無一不吸引著他們的眼光。寺廟中有一尊穿戴便裝的女性坐像,和尚說那是武則天的泥像。
由于年久掉修,佛光寺屋檐下借居了成百上千只蝙蝠以及臭蟲。他們戴著口罩,爬上梁架,迎著塵埃細心丈量、記載、攝影,一全國來,身上和背包里都是臭蟲。測繪停止到第三天,梁思成在梁架上驚喜地發明《營建法度》中記錄的國際孤例、從未見過的人字形“叉手”(承托脊榑)。近視眼的林徽因則在東年夜殿一根梁上模糊發明有淡淡的墨跡,依稀可見含混的漢字。于是找來村平易近,搭起腳手架,攀附而上,用布單擦拭,“佛殿主女門生寧公遇”幾字垂垂顯露了出來。當林徽因記載下四根主梁上的完全題字,終于確證佛光寺東年夜殿建于唐宣宗年夜中十一年(857年),並且年夜殿內的那座泥像也不是武則天,恰是這座寺廟的女檀越寧公遇夫人。
一眼千年,豈止冷艷。被譽為“亞洲佛光”的中國最陳舊的木構建筑終于重回人們的視野,林徽因和梁思成熱淚盈眶,衝動相擁。梁思成高興地為林徽因拍攝了多張照片:架梯登高,手拿尺子,聚精會神地在戶外丈量唐代經幢的高度;雙手叉腰,站在四米高的神像下仰首張望;神色恭順,立在豐腴圓潤、肅靜嚴厲慈愛的女檀越寧公遇夫人的泥像邊……
那一天,落日西下,全部天井在朝霞的映照下額外溫馨。梁思成后來在《中國建筑史》中感歎地寫道:“除殿自己為唐代木構外,殿內另有唐塑佛菩薩像數十尊,梁下有唐代落款墨跡,栱眼壁有唐代壁畫。此四者一已稱盡,而四藝集于一殿,誠我國第一國寶也。”
在五臺教學場地山佛光寺發明無缺保留的唐代木構建筑,無疑是林徽因古建筑查詢拜訪、測繪生活中最年夜的發明和收獲,不只彌補了我國建筑史的缺掉、空缺,證實中國一向都保存著唐代木構建筑,一舉打破了japan(日本)建筑學界的斷言和結論,並且為梁思成完成破譯《營建法度》(宋代李誡著寫的中國第一部古建筑著作)的《營建法度注釋》(上卷),供給了最主要的實證。
之后,林徽因等人又往了臺懷、繁峙、代縣,最后回到太原。這時,他們才從報紙上得悉“盧溝橋事情”迸發,于是停止考核,促前往了北平。
(本文配圖起源:中公營造學社留念館)
發佈留言